![](./W020131105595445427068.jpg)
楊金鐸正與德國專家卡爾海因博士交流棉花育種。
![](./W020131105595454783194.jpg)
文/片 本報記者 趙念東
今年的6月份,菏澤市巨野縣田莊鎮(zhèn)鄒祥友的蘋果園賺了個盆滿缽滿!敖衲甑奶O果不僅光澤度高,味正,口感好,而且產量高!编u祥友說,外來商販紛紛登門收購,價錢賣到四塊錢一斤。經過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蘋果專家、博士生導師張繼祥等現(xiàn)場組織測產驗收,鄒祥友的幾畝果園畝產高達15000斤。
這一切得益于人稱“泥腿子科技專家”——楊金鐸的研究成果。其實這位農科戰(zhàn)線不老松做的遠不止這些,研究育種、測土配肥以及種植模式,普及農技知識,他是當?shù)剡h近聞名的科技專家。
播技術
他自費辦起“科技大篷車”
楊金鐸是原菏澤巨野縣科委副主任。多年來從事農業(yè)科技工作,深入農村,光環(huán)也隨之而來,是全國農業(yè)科技先進工作者,山東省勞動模范……但這并不是他所在意的,如今60歲的他依然是村民眼中的“泥腿子科技專家”,隨時隨地、每時每刻為村民們提供技術指導,這才是他所希望的。
10月底,楊金鐸把德國有機肥專家送走。這是今年他邀請來的第三批外國專家,將他們留在巨野縣半月之久。楊金鐸希望的是,這些國外專家以及國內知名的院士、專家,可以通過技術交流指導,為當?shù)剞r業(yè)發(fā)展獻寶。
技術交流是促進當?shù)剞r業(yè)發(fā)展的良計,為了讓當?shù)胤N植戶更直觀的接受先進的農機理念,楊金鐸自費辦起了“科技大篷車”,這一“開”就是17年!
“以前每畝玉米也就出六七百斤,后來在楊專家的指導下,注重播種收獲的節(jié)氣、天氣及管理方式,現(xiàn)在畝產能達到1400斤!本抟翱h鳳凰辦事處東劉莊村民張新橋今年喜獲豐收。
17年來,楊金鐸的“科技大篷車”遍及了巨野以及周邊縣區(qū)村莊的田間地頭,F(xiàn)如今,他已在全市建立鄉(xiāng)鎮(zhèn)級服務站186個,農技推廣村級服務站320個。每逢農忙時,他的身影便往返于各個服務站之間,來到村民家門口免費傳授農技知識,將先進的農技理念傳到了村民的心中。
搞科研
個人貸款近四百萬,為的讓村民多收入點
除了傳播技術,早在青年時代,楊金鐸就有個科研夢。
1974年,高中畢業(yè)20歲出頭的楊金鐸就搞起了高產試驗田!爱敃r沒有化肥,我就推著三輪車往返于農村和城市之間中收集人尿,利用人尿發(fā)酵產生氨水,給莊稼當肥料。”楊金鐸回憶說,當年試驗田小麥就達到畝產800斤。
2002年,楊金鐸自籌100萬注冊資金,成立山東省金鐸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專門搞起農業(yè)科技研究。“我們以農民遇到的難題為研究項目,如小麥、棉花育種、測土配肥以及種植模式等!睏罱痂I說,搞研究不是易事,為建設廠房及購買科研儀器,他貸款近四百萬。
“我辦廠子的初衷就是讓村民從中獲利,村民的豐收是對我最大的安慰。”楊金鐸說,新成果的價值就在于能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嘗到甜頭。從最初以自己命名的小麥“金鐸1號”“金鐸2號”、棉花“金鐸1號”“金鐸2號”“金鐸3號”到金鐸大蒜套餐肥和棉花育產配套技術的推廣,村民們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如今,楊金鐸致力于研究有機生態(tài)農業(yè),“我研究出來的‘復合微生物菌肥’和‘新型農藥活離子素’系列產品一直應用在糧食領域,推廣面較窄!睏罱痂I說,為此,2012年他在陜西、江蘇等地以及在全縣挑選五十三戶蘋果、櫻桃、葡萄種植戶設置試驗田,大受果農贊譽,鄒祥友畝產達15000斤的收成也是得于此。
楊金鐸說,讓村民們獲得了大豐收的目標已經完成,讓人吃得健康的目標還在努力,“我今年剛好60歲,還要再干20年!彼麑⒃谌珖⒔痂I原味生產基地,重點是果樹種植與蔬菜種植領域!拔业氖聵I(yè)才真正開始,人生頂峰才剛剛到來!
原鏈接:http://sjb.qlwb.com.cn/qlwb/content/20131105/ArticelP04002F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