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景云在查點報紙。 本報記者 張建麗 攝
本報記者 張建麗
她,曾經是一名體育生,畢業(yè)后這副好身架全用在了郵政投遞事業(yè)上,轉眼就是14個年頭。她,連續(xù)多年被分局評為先進工作者、優(yōu)秀投遞員等,誓將這條“愛心郵路”越走越寬。“有一段時間,我扛著20多斤的報紙爬7樓,天天這樣,一直爬了快倆月。”愛心使者張景云笑稱,自己“已經煉成了女漢子!
新電梯未啟用 她肩扛20多斤報紙爬七樓
張景云,今年42歲,是菏澤市郵政公司文化投遞服務站的投遞員?雌饋,她瘦瘦弱弱的,但這小身板里藏著大能量。
有次張景云給一家客戶單位送報紙,對方剛搬了新樓,電梯還沒有啟用,而客戶辦公室在7樓。她只能提著厚厚一摞報紙往7樓爬。“那些報紙得有20多斤!睆埦霸普f,提著有些不方便,她便把報紙扛在膀子上,來回左右換著往樓上爬!暗贸掷m(xù)了一個月零20多天!睂τ谶@個時間,直到現(xiàn)在,張景云都記得很清楚。
張景云告訴記者,中學時她是學校培養(yǎng)的體育特長生。中專畢業(yè)后,剛工作沒兩年,單位破產,她成了下崗職工。因為不少親朋好友在郵政系統(tǒng)工作,她也跟隨加入了投遞隊伍。慢慢地,張景云的郵路投遞范圍擴展到22個企事業(yè)單位和學校、個體養(yǎng)殖戶、300多個報刊訂戶!暗搅送哆f單位,基本上都是一路小跑送報!睆埦霸普f,在提高投遞效率上,她的體育特長還發(fā)揮了不小作用,每個投遞點的到達時限她都控制在10分鐘以內,客戶們開玩笑稱她是“活鐘點”。14年來,張景云累計出班5000多次,行程20萬公里,投遞報刊30余萬份,信件13萬件,投遞準確率幾乎達到了100%。
在張景云的印象里,郵路上,她騎壞了三輛大自行車:一輛是她姑父從投遞系統(tǒng)退休后,留給她的綠色自行車,一輛是公公的大金鹿自行車,還有一輛是自己從事投遞工作后的綠色自行車。當記者問起來為什么不騎電動三輪車,張景云說,她的路段主要是經過中華路,另外西安路那邊的金沙江路光胡同就20多個,騎自行車更加方便、快捷!霸僬f,也鍛煉身體啊!睂Υ,張景云并不以為苦。
認真、執(zhí)著、熱心 客戶專門為她寫詩
對待工作,張景云的認真勁讓客戶折服,還曾有一位老人專門為她寫了一首詩。
記者了解到,去年8月,一位外地退休老人給菏澤市立醫(yī)院家屬院的老朋友寄來一封郵件。由于老人和兒子都已不在這里居住,地址不詳,投遞難度很大。本來像這樣的郵件,可以退回,但張景云主動要求繼續(xù)投遞:“那么大年紀了,老人寫封信,不容易!边B續(xù)3天,她到醫(yī)院和家屬院打聽與收件姓名同名的人,在一位名叫李長恒的老人幫助下,挨個進行核查,終于使信件如期送到了客戶在醫(yī)院工作的孩子手中。
有次深秋下著雨,李長恒老人看到張景云將唯一的雨衣蓋住報紙,自己卻挨凍淋雨,非常感動。他還專門寫了一首詩《雨中的飛燕》,寄到市郵政公司贊美敬業(yè)的張景云。
不僅認真,對待客戶,即便不是工作上的事情,張景云的熱心依然“泛濫”。一位80多歲的孔阿姨得了嚴重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急需未經加工的“紅景天”原料當藥引,而當?shù)馗鞔筢t(yī)院、藥店買不到。張景云正好發(fā)現(xiàn)金沙江路的一位客戶門前寫著出售“紅景天”,于是從中牽線幫了雙方的忙。
諸如此類的事情,張景云自己也記不清有多少。而在她看來,這些事情卻都是那么自然,都是自己在郵路上應盡的職責,“只有做好了,才問心無愧。”張景云常常這樣說。
原鏈接:http://epaper.qlwb.com.cn/qlwb/content/20140612/ArticelP03002FM.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