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慧娟在教室里為孩子們上課

三代教師合影,從左到右依次為王慧娟、爺爺王金谷、父親王巨伯

在王巨伯家里掛著兩塊牌匾,分別是1995年和上世紀70年代頒發(fā)的
大眾網(wǎng)菏澤9月9日訊(見習記者 鐘博陵 通訊員 鄒愛武)在菏澤市牡丹區(qū)王浩屯鎮(zhèn)大彭莊村,有一個以書香傳家的教育世家。從抗日戰(zhàn)爭初期至今,已經(jīng)連續(xù)有四代人投身教育事業(yè)。今天上午,大眾網(wǎng)記者走進這個教育世家,見證祖孫四代人對教育的虔誠和執(zhí)著。
教育世家見證百年教育變遷
59歲的王巨伯是這個家族里第三代教師。當年受其父親影響,1976年高中畢業(yè)后便做了一名民辦教師,在教育大發(fā)展時期一干就是37年。其父親王金谷已經(jīng)79歲高齡,是新中國第一代教師,在解放初期的艱苦環(huán)境下堅持干了四十載。
王巨伯的爺爺王鳳彩出生于清末年間,剛走上三尺講臺便趕上抗日戰(zhàn)爭時期!坝袝r候學生正在上課,一聽說日本人來了,學生就得馬上轉移,整天東躲西藏的,很難安靜地學習。”王金谷回憶當時父親教書的情形時說。即便如此,王鳳彩依舊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yè)中,并讓其兒子王金谷也加入了教師隊伍。
盡管幾代人的教師一職都沒能給這個家族改變生活條件,但當王巨伯的大女兒王慧娟當時可以考上重點高中的情況下,還是說服其上了師范,于1999年師專畢業(yè)后成為一名小學教師并執(zhí)教至今。
一家四代同教語文課
王巨伯是西劉小學四年級的語文老師。今天上午11時,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一個由教室改成的簡陋辦公室里批改作業(yè)。隨后,他與在王善莊小學教書的女兒王慧娟一同去了父親家里。
一走進屋,正墻上掛著的一上一下兩塊牌匾的金字“優(yōu)秀教育世家”格外醒目。王金谷告訴記者,因為過去教學比較突出,多次被評為優(yōu)秀教師,1995年退休后,菏澤地區(qū)并于當年教師節(jié)授予他們家“優(yōu)秀教育世家”稱號。而下面的一塊較小的牌匾由于沒有注明年份,王金谷表示,自己也記不大清了,大概是20世紀70年代菏澤地區(qū)教育局獎勵的。
值得一提的是,王巨伯一家四代都教語文。王巨伯說:“以前爺爺教語文為主;后來父親也教語文,由于當時教師短缺,他有時也是全科教師。也許是受其影響,我也自然而然地成為語文教師。至于女兒,則是學校的安排!蓖蹙薏f,一家四代都教語文課,交流起來非常方便。
育人成才讓他們甘守清貧
盡管幾代人的教師職業(yè)一直都很穩(wěn)定,但鄉(xiāng)村教師的微薄收入并沒有改變這個家族的生活條件,F(xiàn)在王金谷和老伴住的房子還是上世紀80年代修建的瓦房,已經(jīng)格外破敗陳舊,而王巨伯家甚至比這還差。
王慧娟的對象也是一名小學教師,兩個人工資都不高,生活過的并不富裕。
記者問起王金谷,教師的生活這么清貧,是否后悔將自己后代都帶上教育這條路?他搖頭表示,對此從不后悔。
王金谷的老伴還告訴記者,當年王金谷在離家近30里地的賈寨教書時,她推著小車將柴火和干糧送到學校,即使下大雪大雨亦是如此。王金谷每個周末都要家訪,甚至好幾個月都不回家。
“最開心的就是看著自己的教的孩子長大成人成才。當收到過去教過的學生給我的一張卡片,一個短信,一句祝福的時候,也就是我最滿足最幸福最自豪的時刻!蓖蹙薏髂昙磳⑼诵,對于干了半輩子的教育事業(yè),他無比珍惜。
接力棒仍在傳遞
這個家族四代人,王巨伯明年就要退休了,所以一家人都把眼光寄托在女兒王慧娟身上了。當然,王巨伯對這個同樣是小學教師的大女婿黃盛偉也很是滿意,認為他們在一起做同一個事業(yè),互相幫助;ハ噙M步,就是最好的。
“爺爺退休沒幾年,我就開始教書。爺爺一直十分關心教育事業(yè)。我跟對象每個星期都回娘家,爺爺每次都要念叨著,作業(yè)批改了沒,做了家訪嗎,孩子學習整體情況怎么樣,有沒有好好備課。后來父親也會問這些問題!蓖趸劬暾f,父輩的期望讓她時時不敢懈怠。
當看著別人外出工作,回到村里陸續(xù)蓋起新房,王慧娟也曾動有過跳出教師隊伍的念頭。但看到孩子們的從懵懂轉為知性的眼神,她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教師是一個良心活。既然選擇這個職業(yè),我就要堅持到底。我會像爺爺和父親那樣,好好教書育人,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也做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蓖趸劬暾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