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樹:?茦媽僦参,也叫楮樹或谷樹。該樹種具有速生、適應性強、分布廣、易繁殖、熱量高、輪伐期短的特點。
近日,山東大學9名大學生組成“微塵調研團”,在該校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對濟南市現有的21種行道樹的滯塵能力做了一番調查實驗,得出其不同的滯塵能力數據排名。此次調研結果有助于人們重新認識行道樹的生態(tài)環(huán)保價值,更加重視這幾年頻繁出現的霧霾天、揚沙天氣。
39條街道實地采樣
孫悅是山東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大一學生,在即將邁入大二的這個暑期,她作為團長組成“微塵調研團”,組織山大9名同學,針對濟南地區(qū)行道樹滯塵能力做了一次全面調查。
在調查中,9名同學分成4個小組,陸續(xù)走進濟南市39條街道,對現有的21種行道樹進行取樣。調查中得知,在這39條街道中,近6成街道種植的行道樹以法桐為主,法桐也是濟南市目前綠化使用最多的樹種。超過兩成的街道以國槐為主要綠化樹種,另有接近兩成的街道以大葉女貞為主要綠化樹種。
7月12日,調研團9名大學生來到山東大學千佛山校區(qū)進行參觀,走訪燃煤污染物減排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專業(yè)機構,借此完善調研方案。7月下旬起,本次活動進入實地采樣階段,學生們分若干次前往市區(qū)主要道路,對所植行道樹采樣。學生們舉起高枝剪,將數米高樹冠上的枝葉,分上、中、下三區(qū)分別取樣,帶到山東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實驗室進行測定。
8月9日,調研團前往黃河河灘,采集黃河潮土;氐綄嶒炇液,用前期剪來的行道樹枝葉分別做揚塵實驗。用鼓風機吹起黃河潮土,使其飄在樹葉上,最終測出單位葉面積的最大滯塵量。
構樹滯塵最強 苦楝五角楓較弱
調研中大學生們發(fā)現,植物滯塵量大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降水、污染物濃度、樹冠大小等。為減少外界干擾,讓測定的結果更準確,調研團采取目前最常用的“差重法”進行測定。
經過一個月的辛苦工作,調研團完成了對濟南行道樹滯塵量的測定工作。對濟南市區(qū)21種常見行道樹單位葉面積滯塵量的測定數據顯示,構樹滯塵能力最強,達到15.52克/平米。之后,紫荊、木槿、白蠟、法桐滯塵量均大于10克/平米,具有較強的滯塵能力。排在最后的是苦楝、五角楓兩個樹種,滯塵量小于3克/平米。
本次測定的21種行道樹滯塵量從大到小排列如下:構樹、紫荊、木槿、白蠟、法桐、柳樹、欒樹、毛白楊、榆樹、紅葉李、櫻花、丁香、銀杏、碧桃、國槐、大葉黃楊、白玉蘭、大葉女貞、紫薇、苦楝、五角楓。
孫悅介紹,像構樹、白蠟屬于濟南鄉(xiāng)土樹種,具有抗逆性強、樹冠冠形美觀、易于日常管理等優(yōu)點。另外,構樹比較抗干旱,白蠟樹根深、耐鹽堿,均適合在濟南進行大面積種植。據悉,目前濟南市園林局也有意多引進鄉(xiāng)土樹種,增加栽植的比例。
調研團為城市綠化提建議
為了讓此次調研的結果更加科學,本次社會實踐期間,調研團在近一個月時間內,除了外出采樣等,幾乎都“泡”在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實驗室中。山東省林業(yè)廳與山東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不僅提供了實驗器具,還派出專業(yè)人士幫助指導。
根據此次社會實踐的調研結果,調研團對今后的濟南園林工作提出建議,在空氣污染嚴重的片區(qū),多種植滯塵能力和抗污染能力強的構樹、白蠟等樹種,并按照“喬-灌-草”復式種植的原則,形成垂直立體綠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