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打此過,留下買路財!边@是一般都是小說或影視劇中強盜的開場白,不過最近有市民給《今日》欄目打來熱線說,在黃島區(qū)紅石崖社區(qū),因為連接黃島和膠州的雙積公路在修路,就有人撂下了類似的話。事情真的如此嗎?
在市民的指引下,記者在紅石崖社區(qū)的北面找到了正在維修的雙積公路,路口豎著一個施工請繞行的指示牌,兩米多高的土堆擋在了路中間。而在公路的西側(cè),有一片被用石板圍起來的空地。記者往里走了三四百米,遇見一名男子開著挖掘機,準備堵住去路。
男子說話的功夫,車的右側(cè)躥出了一名老人,他表示,路能過,但不能隨便走。老人表示,從這里走,就能繞過修路的地段上雙積公路去往膠州,否則就得繞一大圈。而要想從這里過很簡單,每輛車交十塊錢。
交了十塊錢之后,記者沿著土路往前開,右拐就上了雙積公路。就在記者的車離開之后,挖掘機又擋在了路上。在雙積公路上,不時有車從膠州方向駛來。在洋河大橋附近,因為修路去路被擋住,大家只能在附近四處尋找“出路”。
也許是因為沒找到合適的路,兩輛車繞下土路之后,又繞了回來。這幾輛車能出去嗎?因為記者之前走的路已經(jīng)被兩輛挖掘機堵了個嚴嚴實實,所以只能再沿著土路往西走,走到西頭一拐彎,路旁有一個用鐵絲網(wǎng)圍住的小門,門口也站著一個老人。
和之前記者的遭遇一樣,這里也是交錢才能走,價格統(tǒng)一,十塊錢一輛車。看記者不愿意交錢,老人立即將敞開的大門鎖了起來。記者觀察了一下,大約二十分鐘的時間,總共有十多輛車從這里經(jīng)過。一輛車過一次收十塊,這一天下來,收入很可觀。旁邊真的沒有其它路了嗎?記者決定再找找。沿著土路往前走約兩三百米之后,出現(xiàn)了一堆土,后面則是一個大坑,看來真是此路不通。記者只能再次回到了老人把守的鐵門處。
好端端的路為何出現(xiàn)大坑?這些路障,是不是有人故意設置的?圈地收費,是否合理?記者就此也咨詢了律師,律師表示,沒有經(jīng)過相關部門許可就收費,是一種違法行為!百I路財”并非你想收,就能收,希望能有部門管管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