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農歷臘月初九,是王哥莊繁忙的臘月年集,大集上的“鄉(xiāng)土年貨”應有盡有,其中就有附近港東村民“獨門手藝”制作的各種干魚。據(jù)介紹,王哥莊大集形成于清朝初期,由于地理方位的原因,方圓幾百里的人都來趕集,是當年即墨縣的四大集市之一,干魚、鮮海貨、嶗山蘑菇、拳頭菜、嶗山參等當?shù)靥禺a是這里的特色商品。
王哥莊大集賣干魚
上午9時許,王哥莊大集已經人山人海,來趕集的不僅有近郊的莊稼人,還有遠道而來的“市里人”。由于進了臘月門,趕集人多是為了置辦年貨,除了福貼春聯(lián)、香燭外,來這里趕集的人最多選購的,就是附近港東村村民自制的干魚。在港東村打漁為生的劉元寧夫妻倆,一早就帶著自制的各種干魚到大集上出攤。攤位上的干魚有老板魚、鲅魚、鰻魚、海兔子、白鱗魚……45歲的劉元寧告訴記者,港東村距離王哥莊大集大約有兩三里地,村子靠近海邊,村民祖輩就靠出海捕魚為生,因為當年沒有冰箱冷庫等保鮮設備,漁民們就用各種方法將魚晾曬,以便能長時間保存。曬干魚的技術世代相傳,現(xiàn)在村里大約有10多戶村民是大集上的“大戶”。
六成甜曬魚被預訂
“你看著這些干魚外觀差別不大,制作工藝可不一樣,味道也不同。”劉元寧說,港東村的干魚分為純干魚和一魯鮮,都屬于甜曬魚,就是海魚上岸后直接將魚切開,洗凈后不用鹽腌制,而是用海水腌制,然后放在風口上晾曬。一魯鮮的水分比純干魚要多一點,因此更能保持魚的鮮味,是港東村漁民世代相傳的特色美食。劉元寧從父親那里學來了這門手藝,今年已經是從事加工干魚的第9個年頭。每年11月初,劉元寧就開始收魚加工,然后到王哥莊大集上銷售,一年下來要加工上萬斤海魚。趕集時,主要是劉元寧的妻子看攤,而劉元寧的電話一直響個不停,基本都是找他 “訂魚”的。據(jù)介紹,他家的干魚六成以上都是被回頭客預訂。
后院藏著看家“絕活”
進了臘月門,劉元寧家里還有最后一批魚正在晾曬。記者在劉元寧家看到,院子、屋頂所有能攤曬的地方,到處都曬滿干魚。為了讓魚保鮮速干,干魚都要放在架離地面的尼龍網(wǎng)上。劉元寧說,除了屋頂晾曬干魚,后院還藏著他的看家 “絕活”——“想魚”。劉元寧告訴記者,“想魚”是當?shù)厝艘环N俗稱,到底是哪個 “想”村民也說不清。制作 “想魚”用的魚學名叫白鱗魚,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海魚,同鲅魚一樣,不能人工養(yǎng)殖。與制作一魯鮮不同,加工“想魚”比較費時:每到開春的時候,他從碼頭上購買幾批新捕撈上來的白鱗魚,然后一層白鱗魚一層鹽地將魚放在大缸里腌制一天,之后往缸里倒上一鍋鹵水,再蓋上蓋子并用石頭緊緊壓住,等待“想魚”發(fā)酵。制作“想魚”最關鍵的就是缸里的鹵水老湯,老湯是常年發(fā)酵“想魚”留下來的,年份越久味道越鮮。他家的這缸鹵水是從父親那里傳下來的,而各家的老湯味道不同,是各家各戶的“傳家寶”。(記者 趙健鵬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