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節(jié)臨近,催花牡丹市場日漸紅火。作為菏澤一張金質名片,催花牡丹歷來在我市花卉市場中備受熱捧。近日,牡丹晚報記者走訪發(fā)現,在如今的電商時代,雖然有部分花農打算借力網絡,但我市催化牡丹的銷售渠道并沒有搭上電商的“順風車”。除了“下廣”催花外,多數花農在本地培育的催花牡丹大多在菏澤本地市場上銷售。牡丹晚報記者了解到,無論是從催花牡丹客觀的培育周期上,還是花農在種植條件的制約上,催花牡丹尚不能規(guī)模性地形成“互聯網+”。昨日,牡丹晚報記者走進溫室大棚,去聆聽花農們的心聲。
昨日上午,牡丹晚報記者來到牡丹區(qū)牡丹辦事處的趙樓村,這里是菏澤催花牡丹的主要供應地,很多村民都在種植、培育牡丹。雖然天氣寒冷,但菏澤市天香園藝研究所的花棚里卻溫暖如春,牡丹種苗也已露出小小花苞。由于每天要待在大棚里十余個小時,在大棚里,花農李華和侯長景僅穿著單衣,小心翼翼地在花苞周圍涂抹“藥水”。
“催花牡丹對株苗的要求比較嚴格,不然,催出來的牡丹花型、色澤不好!崩钊A一邊涂抹,一邊介紹,催花牡丹的株苗生長期一般在五六年,一定要花芽飽滿,枝條粗壯,整棵株型比較圓滿,沒有病蟲害,根系發(fā)達,這樣才能保證培育出的牡丹花大色艷;而正是因為催花牡丹培育周期長、技術高,每年春節(jié)出棚的牡丹數量有限,通過“時間差”培育的“元旦”牡丹更是稀有。
在記者與李華的交談中,花棚里斷斷續(xù)續(xù)來了多位前來咨詢的買家。“今年行情很好,等到銷售旺季到來,客商會直接到花棚里購買牡丹!崩钊A告訴牡丹晚報記者,現在幾乎每天都有前來預訂、咨詢的客商,根本不用愁銷路,但前來咨詢的客戶多是菏澤本地人,除了 “下廣”牡丹,很少有催花牡丹遠銷。
“雖然菏澤的催花牡丹聞名于全國,但是因為催花牡丹要求的技術和成本高,而且難運輸,除了廣州以外,多數花農的牡丹都在本地消化了,很難走出菏澤。”侯長景說,“而且,‘下廣’牡丹也是花農千里迢迢奔赴廣州,在外地培育的,很少有本地培育的催花牡丹遠銷!
“家庭作坊”模式和培育面積受限,成為擴大規(guī)模的絆腳石
牡丹晚報記者了解到,花棚面積的大小成為我市多數花農擴大催花牡丹產業(yè)發(fā)展的絆腳石,在趙樓村催花牡丹量大一些的花農共有1500到1800盆催花牡丹,少一些的也在1000盆左右。
“我們也想增加催花牡丹的盆數,但是花棚的面積有限!狈N植1600多盆的花農趙文東告訴牡丹晚報記者,除去人員進出的通道及維護牡丹所需的過道,花棚里僅剩下放置鍋爐和空調的空間。
家庭式的生產銷售模式也成為制約催花牡丹產業(yè)發(fā)展的另一絆腳石。我市花農大多采用家庭式的生產銷售模式,而維護催花牡丹的過程較為辛苦,有的花農吃住都在花棚。
“催花牡丹的維護是項技術活,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掉以輕心,否則就可能前功盡棄!崩钊A介紹說,花棚里的溫度、陽光都需要很好地把控,雖然可以雇人來做這些工作,但親力親為更放心。
欲搭借“電商”的順風車,尚有一定距離
牡丹晚報記者采訪了解到,由于牡丹本身的生長周期長和花農培育條件受限,催花牡丹批量不大,在銷售環(huán)節(jié)仍然采取最原始的銷售模式:看花——交錢——買花,或者:看花——訂單——交錢——買花。多年來,我市花農大多采用家庭式的生產銷售模式,多數“坐在家門口等飯吃”,在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上明顯不足。
“2007年,我們也嘗試過網絡銷售,可效果并不理想!崩钊A告訴牡丹晚報記者,根據他掌握的情況,在菏澤,花農通過網絡銷售催花牡丹的不是很多。牡丹晚報記者了解到,在網絡上雖然存在不少銷售催花牡丹的網站和商城,但多數是充當“中介”的角色。
究其原因,李華分析,從客戶的角度出發(fā),通過網絡購買牡丹,買到假貨的可能性要大一些;通過網絡銷售,運輸是個難題;多數花農年紀偏大,對新興的銷售模式認知有限。
自“互聯網+”的口號吹響后,各個行業(yè)都開始向互聯網邁進,如何形成“互聯網+催花牡丹”也成為花農們思考的方向!懊恳晃换ㄞr都想擴大規(guī)模,想讓催花牡丹銷售得更遠,但因為培育量、成本等原因,短期內還無法實現!崩钊A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