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青島某教育研究機構(gòu)對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等四個學段的孩子進行了一項關(guān)于“我的煩惱”的心理問卷調(diào)查。在小學學段,62.26%的小學生表示,最大的煩惱來自家庭親子互動。在這其中,又有60.61%的煩惱歸結(jié)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缺乏明確的原則和標準。
一問標準:額外作業(yè)啥時是個頭?
“我最大的煩惱是做課外習題,每次學校布置的作業(yè)我都寫完了,可是媽媽布置的作業(yè)比學校多三倍!雖然我知道媽媽給我布置課外習題是為我好,可是做課外習題會浪費我看課外書的時間,看課外書是我的最愛。”
“星期天早飯后,我提起千斤重的筆,做起了永遠也做不完的練習題。望著那鋪天蓋地的試卷,我心中的煩惱無窮無盡。其實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我已經(jīng)寫完了,但是媽媽布置的作業(yè)永遠占據(jù)著我的星期天。星期天我想有一點時間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什么時候星期天能屬于我?”
“每次周末寫完學校留的作業(yè),媽媽都會給我布置很多額外作業(yè),這些作業(yè)像小山一樣把我壓得喘不動氣,而且我還要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有時候我寫學校的作業(yè)就故意慢一點,這樣媽媽能少布置一點額外作業(yè),可是我慢了媽媽就會不停地催我,我真是煩啊,我多想有一天自己管理的周末啊!”
“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我明白爸爸媽媽的苦心,可我也好煩惱。還記得剛上六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報了許多補習班,現(xiàn)在我都好討厭周末。從補習班出來,我就像枯了的花朵,慢悠悠地往家走,因為還有一大堆媽媽布置的作業(yè)等著我,真的好累,而且根本沒有商量的余地!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缺乏明確原則和標準,首先體現(xiàn)在他們給孩子布置的額外作業(yè)缺乏合理考量,未能充分考慮到孩子的承受能力、作息需求、興趣意愿、自我發(fā)展需求等。
二問標準:考成啥樣才算“好”?
“我們小學生最大的煩惱就是考試沒有考好被家長批評。有一次英語劉老師讓我們寫英語卷子,題目好難的樣子,我一頭霧水地寫完,安安靜靜交了卷。老師批完卷子之后,氣憤不已地說:‘我們同學考得實在差,只有十幾個同學考了‘優(yōu)秀’。’這時,喊我的名字了!我輕輕走到老師跟前,老師用贊許的目光對我說:‘考得不錯,得了優(yōu)秀!’回家后,我拿出試卷給媽媽看,媽媽吃驚地問我:‘這就是你的成績?’‘是的。’我笑著答道!s緊去改錯,重寫!’這時我的眼里閃動著淚花!事后我想:考不好真是我的大煩惱。
“我最大的煩惱是考試,每次考完試媽媽都會說我,考得不好會挨說,就算我有了進步,還是會挨說!
“爸媽老打我,只要考試不好就要打得非常狠。我想考好,但我學習一直不好,無論我怎樣用功,進步都不是很大!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缺乏明確原則和標準,其次體現(xiàn)在他們對考試成績的態(tài)度上。父母心中的“考好”與老師及孩子心中的“考好”有著不同的標準,且父母的標準沒有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學習基礎(chǔ)、學科發(fā)展能力、題目難易程度等。
三問標準:特長班為誰而學?
“不知道同學喜不喜歡課外的特長班,反正我不喜歡。唉,又到了我最不喜歡的星期天。你們可能會問我:‘星期天是周末,你為什么不喜歡呢?’因為只要到了星期天下午我就會被媽媽送到架子鼓學校。我心想我的末日到了,又要度過這可惡的四十分鐘了。過了一會兒,一聲大喊沖進我的耳朵里,唉,老師又在說我了,我也只能好好打了。!不小心打錯了,老師又吆喝我了。下課了,媽媽說我:‘都交了錢,還花了時間,你為什么還不好好學!’接著媽媽又問:‘如果你不學這個,你學什么呀?’我說:‘我不想上特長班!瘚寢屨f:‘人必須有一個特長,你不學架子鼓學什么?’我又被難住了,每次說到這我就沒話說了,只能好好學了。為什么非要讓我上特長班,我好煩惱!”
“我最大的煩惱是練琴。媽媽和爸爸總是一塊看著我,讓我一遍又一遍地練。有時候我真的堅持不下去了,汗都從我的頭發(fā)上流下來了,眼淚也從眼眶里流出來了,可他們還讓我練!
讓孩子感到煩惱和困惑的,還有父母在特長方面的處理標準。為何要學特長?要依據(jù)什么來選擇特長?要學到什么程度?父母的解釋和做法都讓孩子感到難以理解和接受。
四問標準:“別人家的孩子”啥都好?
“我的爸爸媽媽對我的管教不算很嚴,自小沒有什么煩惱。從上小學的時候,不管怎么樣,每天干的都是學習、復習。再長大一點,媽媽就開始把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攀比起來:‘你看看XXX,鋼琴都考過10級了,還去參加全國的比賽,你呢?’‘班上有的同學作文都獲獎了,甚至都拿稿費了,你呢?’‘你想要什么都給你買了,你就不能爭爭氣,考個全班第一?’……真希望媽媽別再說了,我是不爭氣,學習不好,長得也不漂亮,我就是您的孩子,這是不能改變的事實。媽媽,您能夸夸我嗎?”
“媽媽總是拿我跟別的孩子比:‘你看看人家某某某,學習好,體育好,畫畫好,唱歌好,又懂事。你再看看你,我怎么生出了你這個女兒!’我不想讓媽媽總是這樣把我與別的孩子比,每一次成績比之前有進步,我跟自己比不可以嗎?我就是我,不想去扮別人,也不可能永遠做別人的影子。”
“為什么父母在別的孩子面前總是說我:‘你看看,人家的多好,不像你似的!癁槭裁锤改冈趧e的孩子面前總是向著別的孩子,而不向著我?”
給孩子帶來煩惱的還有“別人家的孩子”。生長于不同環(huán)境的孩子是否具有可比性?什么是可以比的?用怎樣的標準來比?父母在這方面的不公平和情緒化讓孩子委屈頗多。(青島日報/青報網(wǎng)記者 王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