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臘月門,家住即墨王家葛村的榼子藝人王丕文就成了大忙人,他要帶著自己手工制作的餑餑榼子四處趕集銷售。昨日是農(nóng)歷臘月初二,李村集的第一個臘月集,王丕文一早就趕到集上出攤,雕刻精美的餑餑榼子在集上很搶手。
魚榼子一天能做10個
“快過年了,每天不停雕刻,榼子都不夠賣的,但手工制作又不能求快。”1月10日,記者來到王家葛村王丕文這位民間榼子雕刻藝人家,家里到處都擺放著造型各異的榼子,仿佛走進一個榼子博物館。王丕文介紹說,年前是他最忙的時候,像這種一個巴掌大小的普通魚花榼子,一天能做10多個,但稍微大一點的,一天只能雕刻出二三個!耙郧耙话闶欠昴赀^節(jié)或是喜慶日子才用面粉榼出各種吉祥的圖案,而現(xiàn)在很多人平時都喜歡用榼子做點心!蓖踟母嬖V記者,手工雕刻榼子絕對是個手藝活,沒有多年的經(jīng)驗不好干,從一開始的畫樣子、下料、拋光、做框,到鑿花、刻花、再拋光完工,稍微有一點差錯,整個榼子就報廢了。制作“榼子”的工具種類繁多,僅僅是雕刻花紋的工具就有平刀、魚眼刀、花蒂巴、挖刀等30多種,最小的有2厘米,最大的58厘米,刻不同花紋要用不同的工具。
榼子老手藝他是傳承人
“我們這里的餑餑榼子有200多年歷史!蓖踟母嬖V記者,200多年前的清朝,即墨王家葛村有一個叫王濟良的人,他將木頭掏個小凹洞,將面團塞進去倒出了一個有形狀的饅頭,村里人都喜歡這種有花樣的饅頭,于是他就開始琢磨大規(guī)模制作,也就有了現(xiàn)在的“餑餑榼子”。他們村的榼子已經(jīng)成為青島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王丕文是傳承人。在40多年中,他天天都在“雕琢”這門“老手藝”。如今,經(jīng)過他精心研究,已經(jīng)雕琢出了多達200多個圖案品種,除了平時使用外,還成了工藝收藏品。他做的榼子,不愁銷路,拿到網(wǎng)上還引來了不少外國客戶。
榼子“巨無霸”搶眼球
青島進了臘月門的集市有哪些、哪天開集,對王丕文來說是了如指掌。昨日一大早,王丕文將前些天加工好的餑餑榼子裝在一個包袱里,開車趕往李村集趕第一個臘月集。因為來得稍微晚了點,李村集周邊連停車的位置都沒有了,好不容易停下車,在大集橋北擺下攤已經(jīng)是上午9點了。不過常年趕集的王丕文自有他的練攤套路,為吸引趕集市民,他專門帶了三四個大個的工藝品榼子,其中一個魚花榼子足有90多厘米長,如果用這個榼子做出魚卡花,得有七八斤重。用這個大魚花榼子當招牌,攤位前很快就圍攏了眾多趕集人。王丕文說,他想把傳統(tǒng)的榼子圖案創(chuàng)新,在榼子里雕刻棧橋、嶗山等青島元素,通過榼子讓更多人了解青島。(記者 趙健鵬 康曉歡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