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市濕地保護條例》經濟南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并于2016年1月22日經山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批準,2月2日起正式開始實施。
《條例》的出臺意味著我市濕地保護今后將“有法可依”,標志著我市對于濕地保護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現狀 11年間濟南濕地面積減少1萬多公頃
濕地、森林、海洋是全球的三大生態(tài)系統(tǒng),其中濕地對環(huán)境影響價值最高,被譽為“地球之腎”。濟南“泉城”的美譽眾人皆知,可上世紀50年代之前,濟南還曾被稱為“濕地之城”卻少有人知。那時從大明湖往北是一片湖泊水鄉(xiāng),水草茂密、舟行往來、鷗鷺翻飛。趙孟頫的著名畫作《鵲華秋色圖》便是最好的證據——鵲山、華山周邊一片水何澹澹、蒹葭蒼蒼的水鄉(xiāng)風光。
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鋼筋水泥逐漸取代了荷塘藕池。我們眼看著北園大街高樓拔地而起,眼看著濼口商圈越發(fā)繁華,誰能想到,在這個不斷追趕時代步伐的地方,曾經有過這樣的意境——“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濟南的濕地面積在快速萎縮。上世紀80年代,這一片自然濕地大部分消失了。2001年全市第一次對濕地進行調查統(tǒng)計,面積為32489.5公頃。2012年再次進行調查統(tǒng)計時,濕地面積僅剩22011.8公頃,僅占全市總面積的2.69%。
展望 我市濕地保護能力將越來越強
我市濕地分為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兩大類,天然濕地主要有沼澤和河流等濕地類型,人工濕地主要有庫塘、輸水河、水產養(yǎng)殖場和稻田等濕地類型。目前,全市有湖泊濕地254.81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1.16%,主要有白云湖天然湖泊;沼澤濕地有523.58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2.38%,主要有貴平洼、城西洼、豆山洼和芽莊糊洼;人工濕地有10788.86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49.01%,主要包括一些人工水庫、水產養(yǎng)殖場。
如今,隨著人們對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認識,恢復濕地的工作在全國展開,濟南也不例外。
建立自然保護區(qū)和濕地公園,能夠減少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干擾和破壞,是保護濕地及賴以生存的野生動植物的基本手段。近年來我市共建設17處濕地公園,這17處濕地公園中,國家級濕地公園3處、省級濕地公園10處、市級濕地公園4處。截至目前,各處濕地公園均已按照總體規(guī)劃開展建設,有效保護濕地面積10000余公頃。
自然保護區(qū)和濕地公園的建立搶救性地保護了一批瀕危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在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和濕地資源方面將起到顯著的效果;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投資者保護城市及其周邊濕地的積極性,標志著濕地恢復與可持續(xù)利用進入了環(huán)境與經濟雙贏的新階段。目前,隨著《條例》出臺與實施,濕地保護的原則和措施以及管理的體制與規(guī)范更加明確,我市濕地保護的能力也將越來越強,將真正實現依法保護和依法管理,使?jié)竦乇Wo管理工作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