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老物件系列二:鄉(xiāng)土記憶(組圖)' /> 菏澤老物件系列二:鄉(xiāng)土記憶(組圖)' />
抬花轎是婚嫁文化習俗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性,而且還有著獨特的趣味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此習俗被彩車迎親所取代。圖為清花轎
清銅鎖
最初的陶燈,沒有固定的形制,通常以日用陶器代之。許多陶制器皿,都曾被當做燈具的替代品。圖為清綠釉陶燈陶燈
中華民國褐(白)釉瓷扁形壺作為冬季取暖用品又叫暖腳壺
暖手爐又稱“袖爐”、“手熏”、“火籠”,是舊時宮廷乃至民間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在明清時手爐制作達到了高峰。圖為清銅手爐
這是清末巨野城西三里廟一個鐮刀加工店鋪的招牌,上方刻著的“如有勒損,來年管換”八個字,顯示了當年店鋪對產品質量和誠信經(jīng)營的重視,類似于今天的質量“三包”。而匾牌下方的“假充本號,定非人類”八個字則顯示了商戶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深惡痛絕
中華民國算盤、中華民國銀元木托、中華民國紙幣
清木錢桶
中華民國鐵提燈
中華民國手提式藤箱相當于目前我們用的行李箱
“書(fu)本的”菏澤方言,是兒媳過門時婆婆送給兒媳的禮物,里面夾有兒子的鞋樣,寓意把家人的福氣送到了兒媳手上
清代轎車,比起現(xiàn)在的奔馳寶馬還要貴重,陳列在博物館里它古拙的粗糲與溫婉的陳舊,依舊彰顯著某種低調的雍容
權俗稱秤砣、秤錘、秤權,是懸掛秤桿之上可以移動的的銅、鐵、陶、瓷、石的秤砣和后世的砝碼,“權”是古代文化的一種象征。圖為清鐵權
羅漢床是中國古代家具中臥具形式中的一種,供睡眠之用。古代中國睡覺有大睡和小睡兩種,大睡就是晚上正式的睡眠,小睡指午休等小憩,羅漢床用于小睡,也可以用來待客
中華民國糕點木板模、這些模子不僅承載著中華節(jié)日文化和民俗文化,也體現(xiàn)出木板雕刻的技藝。不同年代的糕點模子,花樣繁多,雕刻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清年畫木板,各地的木板年畫工藝大同小異,基本采用堅硬,紋理細膩的梨木,棗木板雕刻后,刷上水墨,印在容易吸水的宣紙上,也用水性的彩色顏料,分多版多次印成彩色年畫
瓷枕是中國古代瓷器造型中較為流行的一種,始燒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據(jù)說開始時是作為陪葬的明器,以后又作寢具和診脈之用。圖中是中華民國白釉青花瓷枕
簪子,是別住發(fā)髻的一件條狀物的東西,用金屬、骨頭、玉石等制成。這樣的銀簪一般都是由白銀制成,中間較窄,兩頭稍大,末端尖利,雕有花紋,精巧玲瓏。圖為清銀簪
大眾網(wǎng)菏澤12月23日訊(見習記者 聶冬梅)菏澤魯西南博物館里留存的老物件,一把鐵鎖、一頂喜轎、一盞燈……它們都是在歷史的演變中、在社會生活的歷時延續(xù)中積淀、傳承下來的習慣與器物,它們曾真實的生活在菏澤的過去,成為后世對之評說的依據(jù)。
在菏澤魯西南博物館里,鄉(xiāng)土記憶廳的物件擺放別有一番說頭,它還原了民國商人一天的生活。商人忙活了一天,晚上回到家,打開鎖、點上燈、暖上被窩、捂上手一覺睡到天亮,白天開始做宣傳、賣東西、掙了錢帶著行李漂洋過海做外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