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東街丨增速全省第一背后,記住菏澤這些“文旅功臣”!

2023-10-23 09:51:31 來源: 大眾網(wǎng) 作者: 聶冬梅 王佳

  大眾網(wǎng)記者 聶冬梅 王佳 菏澤報道

  今年上半年,菏澤旅游產(chǎn)業(yè)增長16.8%,增速居全省第一位!這是近日菏澤市委書記張倫在全市文化旅游發(fā)展工作會議上提到一組數(shù)據(jù)。

  張倫還提到,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得益于有關企業(yè)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投入。

  在菏澤這片熱土上,始終躍動著一批有夢想、有恒心、有毅力的人,他們以固守一件事、守護一城的堅守,投身菏澤、宣傳菏澤、推廣菏澤。可以說,菏澤成就了他們,他們也塑造了菏澤文旅產(chǎn)業(yè)。

  比如,接續(xù)奮斗多年擦亮“伯樂故里 水韻新城”品牌的成武縣領導班子,歷時38年將宋江武校發(fā)展成為山東乃至全國頂流水滸文化IP的樊慶斌,150余年來致力于牡丹種植、養(yǎng)護和新品種研發(fā)的孫氏家族,數(shù)十年如一日拍攝不輟將菏澤牡丹之美綻放世界的桑秋華、王超英,在古稀之年向菏澤市人民政府捐贈1931件書畫作品的李榮海夫婦……

  他們有的是一個人,有的是一對父子、一對夫妻、一個集體,我們從任何一個人的身上都能看到他們對心中熱愛的堅守,對菏澤愛的深沉。

  建不一樣的城,守一樣的初心

  因為熱愛,他辦了一所武校又建造了一座好漢城。

  樊慶斌是土生土長的鄆城人,自小習武。1983年,靠一身武藝在外闖蕩了一年多后,25歲的樊慶斌回到了家鄉(xiāng),與自己打小一起拜師練武的伙伴劉國慶開啟了他們新的夢想:辦一所武校,讓更多的人習武!翻箱倒柜地湊了300塊錢,他倆走上了開辦武校的不歸路。兩年后,宋江武校誕生,第一屆300多名學生從全國各地入住武校。星星之火從此點亮。三十多年來,宋江武校從無到有,規(guī)模從小到大,為國家輸送了大批人才。

  從小在武林中熏陶,對中國武術文化和水滸故事中英雄好漢如醉如癡的樊慶斌要建一座水滸好漢城,讓家鄉(xiāng)的武術文化發(fā)揚光大,同時發(fā)展家鄉(xiāng)的文旅事業(yè)。2014年,一座取名水滸好漢城,融古建筑、武術展示、古戲曲演出、影視拍攝等多功能的國家4A級景區(qū)在鄆城城區(qū)揭牌。

  回望來路,初心如故。2023年,鄆城縣“水滸旅游及武術文化綜合提升項目”開工,這是魯西南地區(qū)首個集觀光旅游、休閑養(yǎng)生、商務會展、文化娛樂、體育賽事于一體的綜合性文旅項目。

  如果說水滸好漢城是一個人的堅守,那么“伯樂故里、水韻新城”則是一群人的堅守。

  “伯樂大街十里長,兩邊都是小平房……”這是人們對昔日成武老縣城的民間調(diào)侃。

  如今的成武,一座座高樓大廈見證著城市的高度,文亭湖水系一路向東似一條玉帶鑲嵌城中,大臺公園像城市綠肺郁郁蔥蔥,生態(tài)本底更加厚實,連接千年歷史。

  成武縣第十三次黨代會上,當時新一屆縣委新任縣黨政主要領導經(jīng)過調(diào)研,思想高度統(tǒng)一,明確提出了“突破城鎮(zhèn)化、打好翻身仗”是未來五年城鎮(zhèn)建設的中心任務?!安畼饭世?、水韻新城”的定位清晰而堅定,“一年起好步、三年大變樣、五年展新貌”的目標層級推進,開啟了成武城市格局發(fā)展的“千年之變”。

  有了清晰的目標,成武縣領導班子一屆接著一屆干,接續(xù)奮斗,以全域旅游發(fā)展理念為指導,深挖文化資源價值,堅持傳承保護,加大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以文塑旅、以旅興城,“伯樂故里 水韻新城”文化品牌持續(xù)擦亮。

  截至2022年年底,全縣建成國家AAA級景區(qū)2家,AA級景區(qū)2家,省級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1家,省級景區(qū)化村莊2家,市級夜間文化旅游消費集聚區(qū)1處,年接待游客185.6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消費收入3.6億元。

  擦亮菏澤品牌,他們?yōu)橹畩^斗

  2023年9月13日,李榮海夫婦向菏澤市人民政府捐贈共1931件書畫作品,其中包含839件他自己的作品和1092件珍貴藏品。

  李榮海表示,這個捐贈不是今天拍腦袋而做的事情,是他和夫人已久的一個愿望。這個愿望包括他建的美術館要捐給政府,收藏的作品要捐給政府,這是他一生的追求,是一種夢想、一種圓滿。幾十年風雨中行走,要做的事情、要走的路子、要奔的方向和目標都在李榮海夫婦心里面,而今終于得償所愿。

  八歲臨帖,后又入畫,愛上此好,一折騰一個甲子,在古稀之年,他將自己的所有捐贈給家鄉(xiāng),這是他對擦亮菏澤“書畫之鄉(xiāng)”品牌的堅守。

  提到對品牌的堅守,中國魯錦博物館館長路維民是繞不開的一個人物。

  魯錦是魯西南的“活歷史”,其歷史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晚上在奶奶嗡嗡的紡車聲中入眠,清晨在母親哐哐的織布聲中醒來。小時候的經(jīng)歷在,路維民心里埋下了保護和傳承魯錦技藝的種子。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為了更好地保護、挖掘魯錦技藝,鄄城縣文化體育局開始籌備中國魯錦博物館。在籌建中國魯錦博物館的過程中,他走千家入萬戶、風里來雨里去記錄調(diào)查魯錦方面的資料數(shù)百份,拍攝魯錦照片500余幅,征集魯錦布料100余個品種,計2000多米。經(jīng)過路維民等人的不懈努力,1995年,山東省第一家中小型特色博物館——中國魯錦博物館創(chuàng)辦。

  怎么使魯錦等“非遺”項目恢復生命力呢?路維民給出的答案是,以“非遺”帶動產(chǎn)業(yè),以產(chǎn)業(yè)反哺“非遺”。2003年,路維民創(chuàng)辦了鄄城縣魯錦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

  2008年,魯錦被國務院公布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上,魯錦作為山東省禮品饋贈給各國貴賓;2018年魯錦登上國際舞臺,上合峰會國家元首請柬用選用魯錦包裝……

  路維民說,他會堅持不懈地把魯錦這一“非遺”項目傳承下去,做出千年魯錦的特色和品牌,使其發(fā)揚光大。

  菏澤人愛牡丹,他們尤甚

  為了一朵牡丹花,孫家?guī)状顺跣牟桓?、久久為功;為了一朵牡丹花,桑秋華、王超英“一夢逐一生”,把牡丹綻放的最美姿態(tài)呈現(xiàn)給世人。

  孫文海是菏澤百花園的農(nóng)技師,他和父親孫景玉一共培育出700余種牡丹新品種,父子二人致力于牡丹的種植、養(yǎng)護和新品種研發(fā),為菏澤牡丹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這個150余年來致力于牡丹種植、養(yǎng)護和新品種研發(fā)的孫氏家族,便是菏澤“牡丹世家”的杰出代表,一代代傳承人擇一事、終一生,默默奉獻,不計報酬、不為名利。

  如果說培育牡丹新品種,是孫文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對于桑秋華和王超英來說,數(shù)十年如一日拍攝牡丹、記錄牡丹,讓菏澤牡丹綻放世界則是他們對牡丹的另一種堅守。

  1983年,桑秋華購買了一部相機,開始用膠片記錄大千世界,也摸索著去拍攝牡丹,開啟了他和牡丹長達數(shù)十年的不解之緣。八十年代初,菏澤牡丹在全國已久負盛名,對拍攝牡丹桑秋華情有獨鐘。他認為,菏澤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面積最大、品種資源最豐富的牡丹基地,拍攝牡丹既寓意深刻又能宣傳菏澤,為其付出一生值得。從此,桑秋華下定決心拍牡丹,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拍攝牡丹,專注、癡迷到了瘋狂的地步。他堅持拍花三十幾年,每到花期,他沒有睡過囫圇覺,凡是菏澤有種植牡丹的地方都留下了桑秋華繁忙的身影,有時候忙起來就幾塊餅干、一瓶水解決吃的問題?!澳档っ浴薄盎òV”“牡丹王”……癡迷拍攝牡丹多年,桑秋華收獲了一個個“雅號”。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一年又一年,桑秋華守候著牡丹,在按下快門的咔嚓聲里,把牡丹之美完美定格。從1983年至今從未間斷,風雨無阻、廢寢忘食,積累了16萬余張牡丹圖片和大量視頻素材。他守望七天七夜拍攝下牡丹花從含苞待放到完全綻放的鏡頭,驚艷了世界。他把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和滿腔的深情,凝聚到一張張牡丹圖片上,讓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牡丹愛上菏澤。

  與桑秋華一樣癡迷牡丹的還有王超英。

  她曾榮獲“共和國50年新聞攝影獎”“全國五一文化獎”等一系列榮譽,多年來,她用鏡頭講述菏澤抗洪、遷建、抗“疫”等大事件,定格菏澤牡丹的雍容和美麗,發(fā)表近萬幅攝影作品,獲獎百余幅,為推介菏澤、宣傳牡丹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為了記錄家鄉(xiāng)牡丹的絕世芳華,王超英廢寢忘食、風雨無阻、精益求精,把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和對牡丹的熱情凝聚到一張張牡丹照片上,將牡丹華彩傳遍世界?!靶麄骱蕽墒且环葚熑?,記錄牡丹是一份擔當,我將以此為起點,更努力地拍好牡丹。”王超英說。

  對于王超英而言,攝影不只是熱愛,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她用鏡頭記錄著菏澤的改革發(fā)展變化,述說著菏澤的人文氣息與時代大變革大歷史,也講述著菏澤與牡丹的故事。

  在菏澤這片熱土上,將長久傳頌著他們的故事。

初審編輯:聶冬梅

責任編輯:劉進

相關新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