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曲阜孔府:詩禮庭訓傳家久
衍圣公府,俗稱“孔府”,位于山東省曲阜市明故城內,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府第。“衍圣”寓意圣人之道繁衍不斷、長盛不衰?鬃拥諏O一直恪守詩禮傳家、孝悌忠信之祖訓,其族人修身齊家、修己達人、為政以德的事跡不絕于史,以“禮門義路家規(guī)矩”著稱于世。一部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頒布的《祖訓箴規(guī)》,被孔姓族系尊為“圣典”,對孔氏一門形成啟德向善、遵規(guī)重矩的家風產生了深遠影響。
序
春秋時的一抹陽光透過檜柏灑向曲阜闕里的庭院,孔夫子立于院中,緩緩對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睔v史就此定格,一幅垂世千古的“庭訓”由此誕生,讓后人回味。
孔子(前551—479年),春秋時期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崇尚堯、舜、文、武之道,信奉周公禮樂制度,是一位站在先賢先圣肩膀上集大成的文化巨人,開創(chuàng)了長盛不衰的儒家學派,被后世尊為“圣人”。在《周易 系辭傳》中,孔子強調:“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說的對、行的正,遠近的人們都會贊成;說的不對、行的不正,遠近的人就都會反對。君子修身,必須擇善而從,慎其言行,率先垂范,才能引領風尚?鬃尤寮覍W說的這些主張,不僅為世人所接受,更為其族人所遵循,對孔氏家族家風的形成影響深遠。
祖訓箴規(guī)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這是古人的生活智慧。
孔氏家族屹立于世數千年而“不倒”,族人持之以恒秉承祖訓的內在定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公元前479年,孔子與世長辭后,他的倫理教誨與質直言行便被其后裔代代相承。秦時的孔鮒,飽讀詩書,當無道的“焚書”來臨時,睿智地做出“魯壁藏書”的舉動,毅然舍棄家業(yè),投入到抗暴的義舉之中,踐行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祖訓;東漢的孔融四歲讓梨自不必說,他與兄長孔褒因“望門投止”的張儉,與母親上演了“一門爭死”義烈壯舉,實現了“君子喻于義”的叮囑。
秉承祖訓,儼然成為孔氏家族的傳統(tǒng)習性,他們在生生不息中一路走來,不斷演繹著生命的風景,不乏名垂青史的人之楷模。
當歷史跨入明代,孔氏族人早已遍布全國,大宗小宗、族長戶頭,井然有序。但要想管理好這一龐大族群,實屬不易。這一重任恰好落在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賢肩上。
孔尚賢,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襲封衍圣公,襲爵之初立志要“遠不負祖訓,上不負國恩,下不負所學! 但起初未能實現他的抱負。萬歷年間,孔尚賢因進京朝見時隨帶土產販賣,貪圖驛站便利,遭到“考成法”的整治。再者,岳祖父嚴嵩家族因貪婪帶來的惡果也沖擊著孔尚賢的心靈。
富貴似煙云,道義須永恒。孔尚賢反思著,從錯誤中汲取教訓。
于是,為了貫徹祖訓精神,約束族人的不當行為,萬歷十一年(1583年),孔尚賢頒布了具有綱領性質的族規(guī)《孔氏祖訓箴規(guī)》。
《箴規(guī)》開宗明義:“……我祖宣圣,萬世師表,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子孫蕃庶,難以悉舉。故或執(zhí)經而游學,或登科而筮仕,散處四方,所在不乏。各以祖訓是式,今將先祖箴規(guī)昭告族人!
《箴規(guī)》條例共計十條,其中不乏為人行事的道德規(guī)矩,強調了“崇儒重道,好禮尚德”等孔門傳統(tǒng),要求子孫無論何地、從事何種職業(yè)都要遵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克己秉公”、“讀書明理”、“勿嗜利忘義”的家規(guī)。
孔祥勝(山東省曲阜市孔府文物檔案館館長 孔子后裔第七十五代孫):這部孔氏祖訓箴規(guī)共十條,涵括了各階層族人為人做事的生活準則。它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長時間積累、反思、修訂而成。因為孔家長期受到朝廷優(yōu)渥,所以在條件內容上制定得非常詳細。其主要目的是教育約束族人如何秉承孔子的“八德”思想,身體力行去踐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嚴嵩父子貪腐案發(fā)后,嚴嵩曾來找孔尚賢,希望孔尚賢能夠出面求情。嚴嵩在門口板凳上坐等了一天,孔尚賢不徇私情,始終不予接見,留下了“冷板凳”的故事。
細雨潤物,在漫長歷史演進中,孔子的八德之訓、《孔氏祖訓箴規(guī)》塑造出了族人溫文儒雅、質樸正直的品格,也塑造了孔氏族人崇德尚勤、廉潔禮讓的風尚?资弦婚T之所以歷代受到人們敬慕,與其族人家風、家規(guī)的教化緊密相聯。
禮門義路
歲月的腳步匆匆,一代代“衍圣公”已漸行漸遠,但綿延千年的孔氏祖訓家風依然信步走到了今天。祖訓造就了孔氏族人孝悌忠信的傳統(tǒng),也成就了謙恭禮讓的儒家風范。
明洪武十年(1377年),奉敕新的府第竣工,前衙后宅生成。此后不斷擴建,形成了八進院落,東、西、中三路的布局,大門赫然懸掛著“圣人之門”匾額。整個府第表現出“和諧”和“秩序”的建筑理念與孔家特有的文化品味。
走進圣人之門,其建筑的道德教化無處不在,這里的一廊一柱、一匾一畫,無不散發(fā)著圣裔門庭的祖訓氣息,體現出屹立千年而不朽的家規(guī)力量。最顯著的要數內宅門照壁上繪就一幅貌似麒麟的圖案。此動物傳為天界神獸“犭貪 ”,它雖貌似麒麟,卻與其有著天壤之別。 生性貪婪,在其四周“八仙過!敝猩裣少囈云筮^海之寶它都擁有了,卻仍不滿足,還對著太陽張開大口,妄圖占為己有。
此壁畫寓意顯而易見,就是告誡子孫切莫妄為圣裔,有悖祖德,為官要廉潔清明,所為要經得起良知的評判。
舊時,每當衍圣公出門公辦,路過此地,隨從都要高喊一聲:“公爺過犭貪了!”此刻對于衍圣公來說,猶如空中飄來一聲“取之有道”的祖訓。
曹麗霞(山東省曲阜市孔府管理處副主任):在《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飽讀詩書的圣人后裔繪戒貪圖于家門,目的就是希望家族后(人)裔以此為鑒,牢記祖訓。出門在外要秉持為政以德的家風,克制私欲、頂住誘惑、廉潔奉公。
受此環(huán)境熏陶的歷代衍圣公都非常自律,很多人一生不但宣揚推行孔子的思想和主張,而且成為各個時代勤政廉潔的典范。
詩禮傳家的孔氏嫡裔,自小便熟讀經書、聆聽祖訓、崇尚德仁,幼小的心靈上刻下敬畏、愛人的烙印。他們奉祀先祖,為政以德,由此造就了“不愧良吏”的累代衍圣公。
早在元代,受祖訓的影響,孔子第五十三代孫孔治為官時,就有“孝友仁厚,公謹廉明”的美譽。在兒子孔思誠任曲阜縣尹之初,告誡曰:“毋妄怒,輕笞人。邑中長者視之如父兄,幼者撫之如子弟……!保
孔子第五十七代孫孔訥“為人嚴謹,天性仁孝”,樂善好施,對無力婚葬的鄉(xiāng)鄰,時常解囊相助。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山東發(fā)生災荒,瘟疫肆虐,六十五代孫孔胤植奏請免除糧稅,并出錢物救濟災民,先后救活“數千人”。
不單是衍圣公遵循祖訓,好禮尚德,同門六十七代孫孔毓珣也在《箴規(guī)》的教化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為一代良吏。他在任四川龍安知府期間,“因俗為治,弊去其太甚,邊民安之。”升湖廣上荊南道,筑堤捍江,民稱之“孔公堤”。升廣西總督,核實常平倉,春耕借糧于民,秋收還倉,豐年加息,歉年免息,荒年次年還本。
難怪雍正帝召見孔子七十代孫孔廣棨時不由感慨到:“至圣先師后裔當存圣賢之心,行圣賢之事,一切秉禮守義,以驕奢為戒!
孔德銘(世界孔子后裔聯系總會副秘書長、山東省曲阜市孔子世家譜研究中心主任 孔子后裔第七十七代孫):這部《祖訓箴規(guī)》浸染了許多時代特點。比如《箴規(guī)》第一條就講到祭祀,祭祀的主要目的就是不要忘本,守住本分!扼鹨(guī)》還有“好禮尚德”、“勿嗜利忘義”、“克己秉公”等公德條例,是從社會層面對族人的約束。就是說做人要肩負起厚重的社會責任,無論官民、貧富。作為孔家人,這是我眼中祖訓的最大特色和亮點。
現實意義
禮樂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兩千五百年來,孔氏祖訓中積淀了許多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是一筆極具特色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家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家教,是人生起步的定位坐標,也是家族榮辱觀的價值取向。
孔令紹(孔子后裔第七十六代孫):說到我們孔氏大家庭的家風,那就是“詩禮傳家”。“詩”和“禮”是什么?我認為:是孔子為我們標出的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當中兩個重要的元素,也就是:人生在世,既要有文化,又要守規(guī)矩。
孔子說的“學詩”,我認為有兩層含義:一是學習知識;二是通過學習修身養(yǎng)性。再說“禮”,“禮”是什么?就是規(guī)矩,不以規(guī)矩何以成方圓。規(guī)矩,在家庭中叫家規(guī);在單位里叫守則,在社會上叫秩序;在政黨中叫黨紀;上升到國家層面,就叫法律。它們都是一脈相承的。一個人,本事再大,也要在一定的框架內有序參與。
衍圣公府的孔氏家族是中國傳統(tǒng)家族的典型代表,其祖訓更是傳統(tǒng)家訓文化的活化石。從春秋時代的“學詩禮”到明代的《孔氏祖訓箴規(guī)》,一直是孔氏族人的行為指南和道德規(guī)范。家規(guī)的力量在于明是非,知廉恥,懂禮讓,守本分,有良知。齊家治國、家齊國治,家規(guī)啟迪著我們正確認識、理解家風和政風的關系,為家族乃至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和不斷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