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蘇和他搭檔幾乎每天都要在灘區(qū)的電線桿上爬上爬下幾十次。(視頻截圖)
中午,老蘇和同伴帶著干糧、礦泉水、大蔥,幾乎沒有回過所里吃飯。(視頻截圖)
鄉(xiāng)親們對老蘇的電話倒背如流。(視頻截圖)
“你能記住他電話嗎?”
“能記住,15098211790,一有事就打這個電話!”
“對!打電話,他就過來!”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真相力量》報道,在菏澤市鄄城縣,間常常流傳這樣一段對話。電話號碼的主人蘇衍倫是一位扎根黃河灘區(qū)二十年的電工,他的身上,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可以大書特書的傳奇經歷,但他做的每一件小事都被當地百姓記在心里,口口相傳。
48歲電工兩根竹竿保住變壓器
今年四十八歲的蘇衍倫在1991年成為了菏澤市鄄城縣供電局的一名電工。由于他負責管轄的十三個村莊地處黃河灘區(qū),管的是10.6公里十千伏電路!懊刻煅簿四、五公里,六、七天巡一次線路。”蘇衍倫說。線路的維護和檢修難度都很大,因此老蘇和他搭檔幾乎每天都要在灘區(qū)的電線桿上爬上爬下幾十次。
“十四臺變壓器,六百三十一個表箱,三千二百多戶,每月查表三天時間,每天早晨五點到晚上七點半,中午我們基本上帶著干糧帶著礦泉水,帶著大蔥,幾乎沒有回過所里吃飯!碧K衍倫的工友稱。
記者采訪當天,正趕上黃河,跨河浮橋已經被拆除,因此老蘇巡完線以后,趕忙來到了黃河岸邊,觀察他事先用竹竿做好的標記。
“現在是黃河調水調沙期,黃河的水很不正常,每天都往西邊掉河。”老蘇說,“我是早晨五點鐘插的這一根,現在十點來鐘,已經掉了一米多了,按這個時間掉,一天得三、四米的往里掉。”
老蘇口中所說的“掉河”,當地百姓又稱為。每年夏季調水調沙、冬季凌汛來臨之際,隨著上游水量的不斷增大,黃河河道每天都會往兩邊擴寬,當地人把這種現象稱為“滾河”。老蘇指著河道中插著的這兩根竹竿說:“可別小瞧了它們!”原來,2013年,老蘇就是靠這兩根竹竿保住了眼前這臺變壓器。
“我們的電工蘇衍倫非常細心,他去年發(fā)現黃河滾動的時候,提前做了個標志,根據這個標志發(fā)現異常情況之后,他就給所里匯報,說這個變壓器有可能保不住,要求所里趕快過來看看,別到時候耽誤了老百姓的灌溉!眹W鄆城縣供電公司黨群工作部主任趙亞鋒說。隨后,相關人員到現場查看,發(fā)現黃河果然一直往里滾,然后根據老蘇提的建議,供電公司進行設計改造,把變壓器挪到了現在的位置!敖涍^他這么細心地一個舉動,給我們供電所挽回了很大的損失,也保證了老百姓的正常用電!壁w亞鋒說。
自掏腰包給別村老人買電扇 陰天下雨來送電
除了工作中細心盡責以外,在生活中老蘇也不例外。北王莊的孫大爺今年已經64歲高齡,兒子在外打工,一年回不來一趟,老伴兒又雙腿殘疾,所以老兩口生活非常拮據,家里從來就沒用過風扇。
聞訊趕來的老蘇立馬給孫大爺家送來電風扇!凹依餂]電了都來給我收拾,一打電話就來,陰天下雨的就來 ,再黑也來……”孫大爺兩口說,怕他家斷電,蘇衍倫甚至連電費都不跟他要。
孫大爺老兩口說,雖說跟老蘇不是一個村的,可是這十幾年來老蘇就跟親兒子一樣,不論大事小情,只要通知到他,老蘇立馬就來。
老蘇說,買電扇的一百多塊錢在他手里不算錢,但是老人從來沒用過風扇,給他買這個風扇讓他夏天過得更快樂,老蘇也就高興了。
修電器不收費 老蘇電話村里人倒背如流
正值晌午時分,太陽火辣辣的照射著大地,村民徐金鳳跟孩子正準備吃飯,突然發(fā)現家里的吊扇不轉了。她想都沒想立刻就給蘇衍倫打去了電話。接到電話不到兩分鐘,老蘇就趕到了徐金鳳家。
經過一陣檢修,老蘇發(fā)現是吊扇的電源線出了問題,于是立刻重新換了一根電源線。
“他這人挺好的,什么時候喊什么時候到!”徐金鳳說,有時候晚上沒電了,一喊老蘇就到。
按照供電公司的服務收費標準,村民電表以下不論是電線還是家中電器出現故障,電工進門檢修時要收取勞務費的,但是記者注意到,老蘇在修完電扇后立刻就走了,并沒有收取任何費用。
“表以下是該收費的,咱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也沒收過他們的費。”老蘇說,“要是我收費,收入得比我工資多幾倍。為什么不收?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給說了就過去維修!
老蘇說,從事二十幾年來,從來沒有因為幫別人維修家電收過鄉(xiāng)親一分錢。他始終覺著,自己既然會這一行,懂這一行,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再收錢顯得不厚道。
為了方便十三個自然村的群眾遇到用電故障能及時聯系到他,老蘇在631個表箱上都留下了自己的電話,時間長了,鄉(xiāng)親們對他的電話號碼都是張嘴即來,倒背如流。
領導特批應急倉庫:老蘇的口碑最好
在業(yè)務上蘇衍倫可謂是技術能手,裝表接電、安裝配變、立桿架線、排除故障樣樣精通。他本著對公司、對客戶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干每一項工作,都非常盡心。因此,為了方便灘區(qū)群眾應急救險,老蘇特別向鄄城縣供電公司申請了一個舊城供電所灘區(qū)應急倉庫,而倉庫就安在了他家。
國網鄆城縣供電公司光明公司黨支部書記李文印說:“我們對物資材料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只是因為這個電工的確認真負責,才特批了這一個倉庫。”
推開這間倉庫的屋門,不大的房間里整整齊齊擺著一些常用的電料,有絕緣膠布、熔絲、低壓瓷瓶,護導線、應急手電等,數量雖然不多,但種類挺全,蘇衍倫給記者拿出了兩個小本子,一個是入庫單,一個是出庫單,字雖然寫的歪歪扭扭有些難看,但上面清清楚楚的記著物資的來源和去處,足見老蘇的用心和細心。
正如李文印所說,老蘇服務范圍是最廣泛的,工作環(huán)境也是最差的,但是他的工作做得最規(guī)范,在老百姓心中的口碑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