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學術書寫時代進步的華章
——為《中國社會科學》創(chuàng)刊35周年而作
35年前,也就是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創(chuàng)刊了。這個誕生、成長于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幸運兒,從一開始就承載著獨特的使命,凝聚著眾多的期望。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胡喬木同志對這份刊物飽含深情,傾注了大量心血。他確定了《中國社會科學》的辦刊方向和編輯方針,強調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國內外社會歷史和學術思想,增進國際學術交流,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服務”;明確要求《中國社會科學》發(fā)表的論文質量要在全國是第一流的,能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以至我們國家的社會科學水平,能夠帶動全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
斗轉星移35年,《中國社會科學》始終不忘創(chuàng)刊者的囑咐和重托,始終牢記自己的責任,努力走在時代和學術進步的前沿。從1980年至今,《中國社會科學》刊發(fā)了3800余篇文章。這些在不同時期刊發(fā)的文章,無不鮮活而深刻地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學人的精神追求以及對時代問題的思考與回應。可以說,《中國社會科學》是新時期中國學術道路的一個縮影!帮L云雄氣象,筆墨辟鴻蒙!被赝^去,《中國社會科學》一路走來,不乏輝煌與榮光,也經(jīng)歷過曲折和迷茫。反思、總結其中的經(jīng)驗與教訓,對我們更好地把握中國學術的未來不無裨益。
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學術的旗幟和靈魂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術萌生于上世紀五四運動前后,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史大論戰(zhàn)中逐漸成為進步學術的主流。新中國成立后,人文社會科學界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術話語體系,這是新時期中國學術前進的基礎和出發(fā)點。
《中國社會科學》自誕生起就處在劇烈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之中,面臨著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和競爭。它一方面積極倡導學者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為時代的進步鼓與呼;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學術的必由之路。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學術就從根本上堅持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掌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學術就從根本上掌握了自己的未來。馬克思主義不是束縛學術創(chuàng)新的教條;相反,它從未離開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大道,從不保守,從不固步自封,是最沒有狹隘宗派主義的思想體系,具有最寬闊的胸懷和包容能力,善于通過批判的方法吸收和借鑒全人類的一切思想精華,使自己得到豐富和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品格,要求學者站在社會進步的最前沿,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中,不斷開辟新的思想境界、學術境界。這是當代中國學人的使命,也是中國知識界應有的精神追求。正是從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出發(fā),《中國社會科學》組織、刊發(fā)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的文章,體現(xiàn)出《中國社會科學》和中國學人的理論擔當與學術勇氣。
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學術的根本宗旨
對億萬蒼生的關切,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始終是學術文明得以展開、得以延續(xù)、得以發(fā)展的前提!笆坎豢梢圆缓胍悖沃囟肋h”,“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鑄就了一代代中國學人的崇高品格和凜然風骨。當代中國學術必須繼承和弘揚這一經(jīng)世傳統(tǒng),矢志不渝地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進步提供思想和智慧的支持。
服務現(xiàn)實與學術研究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學術的生命力,從來都來自于對重大現(xiàn)實問題的深切追問,來自于對人類前途命運的終極關懷。學術不斷地從現(xiàn)實中汲取創(chuàng)新的素材和靈感,而人類生活的現(xiàn)實也在學術的不斷進步中獲得提升和改善。30多年來,中國最具創(chuàng)新價值的學術成果,最有可能成為“傳世之作”的學術文獻,無一不飽含著深沉的家國情懷,無一不清晰而直接地回答時代的課題。正是從對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的關注和思考中,從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實踐中,我們的學者獲得了思想創(chuàng)新的動力和源泉。以《中國社會科學》所刊發(fā)文章為例,圍繞實行農(nóng)村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與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等方面的文章,與時代的脈搏共振,與人民的呼聲相應,具有鮮明的理論和學術創(chuàng)新價值。
毋庸諱言,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中國學人在堅持獨立思考和服務現(xiàn)實方面還存在需要改進的空間。但這不應該成為遠離現(xiàn)實、逃避使命與擔當?shù)睦碛。中國學人的雙腳必須牢牢站立在實踐的熱土上。否則,“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無論多么勞神費力,最終形成的只能是精致的“紙老虎”。歷史反復證明,學術要發(fā)展,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投身到時代進步的洪流中,去推波助瀾,去激流揚帆,而不是冷眼旁觀,更不能逆流而動。
形成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是當代中國學術的堅定追求
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作為人類文明高層次組成部分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體系,更是如此。當今時代,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交通工具的發(fā)達,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聯(lián)系日漸緊密,文化在交融、知識在匯通,學術的全球化似乎正成為一場宏大的“盛宴”。然而,表象不等于本質,時尚不等于方向,真正成熟的學者不應該在喧囂和狂歡中迷失自我。我們需要對學術的全球化作冷思考。
毫無疑問,當今時代,在學術上搞閉關鎖國既無出路,也不可能。學術要發(fā)展,必須具有全球視野,必須善于借鑒、學習其他國家,包括國際主流學術中的合理成分。但也要看到,學術交流應該是平等的、雙向的,放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民族性,用西方的學術理念改造我們的學術文化,只能是死路一條。事實上,在如何正確處理中外學術關系上,我們既有成功的經(jīng)驗,也不乏痛苦的教訓。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學科過于強調西方學術的先進性和普適性,盲目迷信和崇拜西方學術與理論,妨礙了我們的獨立思考和理論創(chuàng)新。面對中外學術思潮的洶涌激蕩,我們誠然需要有寬廣的視野、博大的胸懷和謙遜的姿態(tài),但前提是堅守我們的學術價值、學術立場與學術原則,堅持獨立思考、獨抒己見,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中國學人不能一味當洋人的學生,不能放棄民族學術的尊嚴與自信。中國學術必須說中國話,必須形成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國學派。這是《中國社會科學》矢志不移的學術追求。
堅守科學精神是當代中國學術的基本原則
敬畏學術,以審慎的態(tài)度對待學術,是中國知識界一以貫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清代學者錢大昕說,“學問乃千秋之事”,“通儒之學,必自實事求是始”。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術發(fā)展史上,真正的名家巨匠從來都是嚴謹治學的典范。然而,近些年學術氛圍、學術風氣出現(xiàn)種種弊端,自尊自重之風漸衰,庸俗媚俗之習蔓延;求實嚴謹之風不興,輕浮貪功之氣彌盛;抄襲剽竊時發(fā),低層次重復成果甚多。與此同時,批評之聲漸微,堅持真理的品格不彰。所謂的學術評論,往往諛詞充斥,媚語多有;所謂的學術批評,往往避重就輕,避實擊虛。這一現(xiàn)狀,不但對包括《中國社會科學》在內的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而且影響著當代中國學術的形象。中國學術要在未來的路上走得更好、更遠,就必須杜絕浮華,返璞歸真;堅守科學精神,堅守職業(yè)道德,堅守學術規(guī)矩;堅持做人、做事、做學問相統(tǒng)一,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扎扎實實做學問;將科學研究作為千秋之事,敬之慎之,不為虛名所惑,不為近利所誘,腳踏實地,厚積薄發(fā),使研究成果真正經(jīng)得起實踐的檢驗、經(jīng)得起人民的評說、經(jīng)得起歷史的考驗,從而使我們的學術界有品位、有尊嚴,風清氣正,一歸于淳樸正直之道。
“禮樂百年而后興”。35年,在人類歷史上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然而,這35年,中國創(chuàng)造了人類發(fā)展進步的歷史奇跡。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受益于這個時代,也成為時代前進的助推者、歡呼者!吨袊鐣茖W》表征著我們這個時代知識的升華,反映著當代學人思想的追求,見證著社會的變遷與發(fā)展。在未來的歲月里,《中國社會科學》將在追求真理的途中,與探索者一路同行,并留下濃墨重彩的華章。
。ㄗ髡邽橹袊鐣茖W院秘書長、黨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