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墻的標語
大眾網評論員 丁厚勤
春節(jié)前,菏澤實驗小學北校區(qū)附近出現一面“愛心墻”。有部分衣物被掛在墻上,另有部分衣物整齊地疊放在紙箱和收納袋里。墻上有幾句話:這是一面溫暖的墻,上面掛滿了善良。(詳見大眾網報道http://yourboatphotos.net/news/201603/t20160309_13960635.htm)
“愛心墻(Wall of Kindness)”的創(chuàng)意來自伊朗,活動的宗旨是:如果不需要,請留下;如果需要,請帶走。菏澤市廣播電臺“行風熱線”欄目組將它引入菏澤,市民可以將自己閑置的物品掛在墻上,每天早上,這些物品就會領走一些。
這種具有互聯(lián)網思維的慈善救助方式,其實在中國早就出現過。軍旅作家彭荊風在1977年發(fā)表的《驛路梨花》里,就曾描寫了云南邊地一個溫情故事:哀牢山深處的梨樹林邊,有一個草頂、竹篾泥墻的小屋。路過的行人可以在屋里獲得食物,能夠果腹也能休憩;又有不少停留過的人回來,為小屋補充物資,將愛心延續(xù)下去。
無聲的幫助往往更見真情。慈善本無關留名,在“愛心墻”上掛上一件衣服,便是傳遞一份愛的火種,無須知道誰拿走了它。這種方式讓接受救助的人更加從容,他不必有面對面的局促和不安,內心卻會充滿溫暖和感激。
愛心都是在信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掛在“愛心墻”的物品沒有人看管,但都到了需要的人手中,并沒有被無序取走。在信任缺失的當下,這里無疑是城市最溫暖的一角。我們不能低估每個人內心的善良。在巨野縣城,有一家由兩名下崗職工經營的早餐店,顧客到這里用餐像乘公交車一樣自己付錢,然后自己從無人看管的錢箱里找零,19年來只出現過一次對不上賬的情況。這份信任,同樣蘊藏在無聲的交流中。
“愛心墻”在全國很多城市陸續(xù)出現,匯聚了民間愛心的洪流。同時,在運作的工程中,它也面臨著一些質疑,比如物品擺放不規(guī)則影響市容,物品的安全性無法保證等。這些都是應該完善,而且可以完善的。重要的是,“愛心墻”打造了一個城市文明的開放空間,人們在這里有了無聲的交流,愛心在這里無聲地延續(xù)。
如今城市的版圖不斷擴大,城市的高度不斷提升,城市文明的發(fā)展需要愛心的浸潤。“愛心墻”是一個平面鏡,救助者和被救助者在它面前是平等的,有一樣的尊嚴和尊重;“愛心墻”是一個聚光鏡,它將人們的目光聚集在每個人的幸福上,讓社會更加和諧;“愛心墻”是一個放大鏡,愛的火種在這里迅速蔓延,讓人們的靈魂引領城市發(fā)展。
愛心無價,無聲勝有聲。愿更多的人參與到慈善公益事業(yè)中來,讓這個社會多一些無聲的溫暖。